ccryptoo 1 1643102043
新聞

秒確認不怕51%攻擊!V神發表「單時隙終結」技術,講述後以太坊安全性

人稱「V神」的以太坊共同創辦人布特林(Vitalik Buterin)今日發表文章題為「往單時隙終結的路徑」的,指出以太坊區塊目前需要 64 至 95 個時隙(相當於約 15 分鐘)才能「最終確定」,但目前在以太坊社群中有很多很好的技術,可以將最終確定時間減少至單個時隙(約 16 秒)。
(前情提要:不是叫 ETH 2.0 了!以太坊基金會更名為「共識層」避免混淆或欺詐

 

太坊共同創辦人布特林(Vitalik Buterin)今日發表題為「往單時隙終結的路徑」(Paths toward single-slot finality)的文章,列舉了實現在單一區塊間隔時間完成防 51% 攻擊的安全性,指出這樣做的 3 大好處,並闡述實現技術實施的可能路線圖。

布特林在推特上表示:

這份研究狀態文件顯示了將以太坊移動至單時隙(約 16 秒)最終確定性的技術挑戰,以及解決這些挑戰的一些途徑。

單時隙終結 3 大好處

布特林在文中指出,目前以太坊區塊要完全確定不被 51% 攻擊的區塊等待時間,大概是 64 至 95 個區塊的時間間隔(slot,時隙)、相當於約 15 分鐘才能「最終確認」(finalize),以太的相關參數例如出塊大小、出塊時間等等,都被認為是在去中心化、最終時間以及成本曲線上選擇了一個中庸、安全性上都不壞的方案。

布特林指出,15 分鐘並不長,並且與現有交易所的確認時間相當,這允許用戶在普通電腦上運行節點,即使是在存款規模為 32 顆 ETH(相對於早期的 1500 ETH 的價值)所產生的大量驗證者,但是如今已經有很多很好的技術,可以將最終確定時間減少至單時隙(single slot),即為一個區塊就能完成交易的最終確認。

布特林列舉了把最終確定時間減少至單時隙的 3 大好處:

1. 用戶體驗:

大多數用戶不願意等待 15 分鐘的最終確定性,即使是交易所,也經常認為存款在經過 12-20 次確認後(約3-5分鐘)就是「最終確定」了,儘管 12-20 次 PoW 提供的安全保證很低(相對於真正的 PoS 確認)。單時隙終局將以用戶更加慣以期望的速度,提供非常高的安全性。

2. 最大可提取價值(MEV,Maximum Extractable Value)重組抵抗:單時隙終結將導致即使佔多數者也不可能為了 MEV 套利而重組以太坊區塊,合併後引進的 LMD GHOST 協議已經讓 MEV 套利變得困難,而單時隙終結將使這種保證更加強大,創造出強大、壓倒性的遏制因素,阻止即使佔多數者的敵對串謀和攻擊。

3. 降低協議複雜性和出現漏洞的機會:當前 PoS 中既有的 Casper FFG 最終確認和 LMD GHOST 分叉選擇之間的「接口」是個非常複雜的源頭,導致許多漏洞從此而來,而攻擊通常需要相當很複雜的補丁來修復。單時隙終結提供了在單時隙最終確定機制和分叉選擇規則之間創建更清晰關係的機會,其他複雜性來源(例如改組為固定規模的委員會)也可以減少。

路線圖規劃

提及要實現單時隙終結的方法,布特林在文中提出 2 種可行方案,包括透過一個只有數千個驗證者組成的中等規模超級委員會來實現,或者是確保非常高的見證者(Attester)工作量運作,前者能更強力抵抗 51% 攻擊,後者則是防 51% 攻擊驗證可以縮短至 0.13 秒以內完成,但兩者當前都有技術上的缺陷。

布特林最後強調,轉向單時隙終結是一個多年的路線圖,即使很快以大量的開發工作開始實行,它也將是較晚推行的以太坊重大變化之一,遠在以太坊的 PoS 證明機制、分片和 Verkle 樹完全推出之後。

布特林闡述的實現路徑大致如下:

1. 加緊優化認證聚合的工作:因為預計驗證者的數量會增加,因此需要在這個問題上有更專注的研究和發展努力,無論在其他任何一個步驟上做了什麼。

2. 針對參數設定達成一致性:我們想實現的超級委員會大小為何(或者超級委員會是否會是所有活動驗證者的集合,我們是否想實現一些不同的機制、來控制有多少活動驗證者)?我們會對什麼樣的開銷水平感到滿意,我們會使用什麼樣的技術來減少開銷?

3. 研究、達成一致並指定一個理想的共識和分叉選擇機制,以實現單時隙終結:這將結合 BFT 共識機制(Casper FFG 或更傳統的機制)和分叉選擇規則,其中分叉選擇規則僅在 ≥ 1/3 的驗證者離線的情況下應用。

4. 針對實施路徑達成一致、並加以執行:這可以是多步驟的,其中一步引入超級委員會機制,然後下一步增加全新的共識和聚合機制。

布特林在結論中指出,實施單時隙終結的最終好處將非常顯著,並且隨著時間推移,技術可以改進,以實現此文章未提及的其他好處(例如使用增加的最大驗證者數量來減少最小存款規模),因此,布特林呼籲,應盡快開始對相關技術挑戰進行更深入、更專注的研究和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