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川時雄(1894—1982),是中日近代文化交流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出生于漢學家家庭,1918年來到中國成為日本共同社的翻譯記者,後成為北京大學國文科的旁聽生,並結識了蔡元培和陳 秀。五四運動期間橋川在北京,對中國人民反對日本侵略的情緒感受甚深。1922年橋川再次來到中國,活躍於中國的學術文化界,為報紙寫專欄,翻譯出版梁啟超的《清代學術概論》、胡適的《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等學術新著,且 立創辦了《文字同盟》月刊,主持編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1946年橋川返日後在多所大學任教,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
高田時雄,男,法國哲學博士,京都大學文學博士。1983 年起任教于京都大學,現為復旦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敦煌寫本的言語史研究,在敦煌寫本研究、藏漢對音資料研究、維語字音研究以及漢語音韻史研究等領域有重要學術貢獻。代表性的學術專著有:《敦煌資料による中國語史の硏究——九·十世紀の河西方言》(東洋學叢書33,東京:創文社,1988)以及《敦煌·民族·語言》(北京:中華書局,2005)等。所撰著作譯成中文者有《梵帝岡圖書館所藏漢籍目録補編》《近代中國的學術與藏書》等。